Hello,

謝謝你來信認真提問,你說的沒有錯,人的認知或慣性若沒有調整,就不會看得更全面,就難以同理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曾有的情緒可能在面對同樣困窘時會再次出現直到我們不願意再這樣,然後開始主動想怎樣才能不再這樣,開始尋求改變。但個人心態其實差異很大,有的人會邊做邊調整邊提出更深層深刻的問題,開始處理自己的軟肋/弱點/黑暗面,或積極的想要和他人和解或和自己和解等等...但有的人就只想舒心舒服一點就好(通常常見於老人家個案主)。不過單純清理包袱也很重要的,雖然沒有什麼反思的價值,但身體污垢般的能量,早在使用療法前, 我們已準備好要洗乾淨/已決定要丟棄...這時療法工具就像是清水或肥皂, 起到洗滌作用。比如:有些十六七歲的關卡,到了二十五六歲早就不是什麼事,也不會影響我們了,這時就無需反思,只要把之前的受困情緒掃一掃即可。
療法不是萬能,人的學習跟經驗累積還是必要的,一個在外商歷練見識很久的人跟剛出社會的人,在做同樣的工作效能議題時,得到的成果是差很大的,前者可能能獲得臨門一腳到next level,後者可能只卸下了過往負面經驗包袱。而對於對療法依賴成性的人,或遲或者會在療程中發現自己的迴圈,有些人會對迴圈提出個人問題,跟我說以前沒說過的層面,主動尋求協助,有些人認為療法不適用不會再來。之於我,我不會很早就去論斷別人是否依賴成性,因為常常見到一開始很像是依賴者,但做幾次後,從他提出的問題會知道他有所轉變,他在意的重點開始深刻不再表淺。人在接近平衡時,都會有自己想要拓張擴展的意圖,和他個人想走的方向,看到這些令人滿振奮滿有希望感的
想要積極面對自己的情緒,可以從更敏感的自我覺察開始。時不時抽離自己讓自己像觀察者或記錄員一樣,不帶批判地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和反應。觀察者不去想好壞對錯優劣勝負,也不會急著想指點自己那裡要調整,只是單純的記錄自己的情緒或反應高低,認識自己原來在這種狀況下會起伏很大(或很小)。如果你發現自己常會批判自己/給自己打分數,要停止,拉回來繼續中性的觀察,如果很難辦到那就是不大接納自己,無法平靜的和自己共處。常常做基本練習:練習靜慢和深呼吸,這能創造出一個內在空間,讓自己得以關掉外界的聲響,單純跟內在可以好好認識交流。這是我也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深以為值得投入。
祝福我們都愈來愈活出自己